物理实验教学中心
 首页  中心概况  师资队伍  实验教学  仪器设备  实验管理  网络资源  社会服务 
当前位置: 首页>>网络资源>>科普摄影展>>正文
科普摄影展

“科学与美”

“科技摄影与物理影像”课程、“科学摄影”课程师生作品 - 科普摄影展

街头艺人的喷火表演·宋洪晓
2025-08-18 09:04  

 

 

街头艺人的喷火表演·宋洪晓

 

这张照片捕捉到了街头表演时,艺人单膝跪地,口中喷出巨大火团的精彩瞬间。表演者单膝跪地,口中喷出的火焰,如挣脱束缚的金色精灵,在暗夜里肆意舞动,炽热光芒撕破静谧,映亮他专注的面庞,也点燃围观者眼中的惊叹。

 

街头杂耍艺人“口吐火龙”的表演,其实是多学科知识交汇的一场小型“实验秀”。

 

物理维度——“把液体变成火焰喷射器”。最重要的是液体的两次雾化。

• 第一次雾化发生在口腔:演员将少量高挥发性液体(酒精、灯油或特制喷火油)含在口中,用舌根与软腭制造一个“高压腔”,突然开启时形成高速射流,射流在空气中因瑞利-瑞利-泰勒不稳定性破碎成 50–300 µm 的液滴 。

• 第二次雾化发生在液滴蒸发:微小液滴表面积/体积比≈10⁴ m⁻¹,在毫秒级内完成蒸发,与空气形成均相可燃混气 。

 

化学维度——“碳氢化合物快速氧化秀”。

• 当雾化的燃料接触到外部火源(如火把或打火机)时,迅速被点燃。燃烧过程是一个快速的氧化还原反应,释放出大量的热能和光能,形成肉眼可见的火焰。

• 艺人通过调整喷出的气流速度、方向以及燃料的用量,可以控制火焰的大小、形状和持续时间,营造出如“火龙”般的视觉效果。

 

生理维度——“口腔的临时防爆罐”。

• 尽管看起来惊险,但专业表演者会采取严格的安全措施,如控制燃料量、保持安全距离,并确保燃料不会回流到口腔内,以避免烧伤。火焰传播速度 0.3–0.8 m s⁻¹,远低于演员呼气速度 5–8 m s⁻¹,因此火焰始终“悬停”在口外,不会内侵 。

• 口腔黏膜热损伤阈值约 65 ℃,火焰核心区虽达 800–1200 ℃,但持续接触时间 < 100 ms,热扩散深度不足 0.5 mm,因而不会被灼伤 。

 

综上所述,街头喷火表演的核心物理原理是将易燃液体雾化为微小颗粒,与空气混合后点燃,产生瞬间的剧烈燃烧反应,形成壮观的火焰效果。

 

 “科技摄影与物理影像”课程简介 
 学习“科技摄影与物理影像”线上课程 
版权